大牌医生“抱团”创业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03-05
河北燕达医院燕达·哈特瑞姆心脏中心主任谭琛(左)与上海新华医院教授梅举(中)正在给患者实施手术。 熊光明摄 2014年我国首个体制外医生集团成立。随后,体制外、体制内、线

  河北燕达医院燕达·哈特瑞姆心脏中心主任谭琛(左)与上海新华医院教授梅举(中)正在给患者实施手术。
  熊光明摄

  2014年我国首个体制外医生集团成立。随后,体制外、体制内、线上等多种形式的医生集团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榜上有名的医生集团已达160家,显示出医生集团发展的生命力。医生集团是我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新生事物。从今天起我们推出“探访医生集团”专题报道,聚焦医生集团的发展现状,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

  ——编  者

  

  医生集团提供一站式、连续性的服务,与医生“走穴”“飞刀”完全不同

  61岁的沈女士1999年发现心房颤动,先后经历3次手术,病情仍没缓解。她得知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能做一站式杂交手术,便找到该集团专家刘兴鹏。刘兴鹏组织集团内专家团队认真分析沈女士的病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手术方案,2016年10月实施手术,沈女士从此告别困扰她17年的心房颤动。

  沈女士是在河北燕达医院做的手术。刘兴鹏是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医生,也是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联合创始人之一。燕达医院是刘兴鹏的第二执业地点,也是集团的合作医院之一。

  “这里真正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聚集了很多心脏内外科专家。作为患者,自己根本请不到这么多知名专家。”沈女士说的正是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的特点——多学科专家组协作诊疗模式,即来自两个以上学科的一组相对固定的专家,常态化地针对患者某器官或系统疾病进行讨论,形成诊断、治疗方案,并由相应学科成员执行。

  “与公立医院带有行政色彩的科室会诊不一样,这是一种主动根据病人需要发起的多学科专家组协作,完全为病人考虑,不涉及科室之间的利益。”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执行总裁范睿说。沈女士提到的杂交手术,正是该集团钻研出来的新型手术,可使多个专科团队协作,在一次手术过程中为患者提供多种必需的手术治疗,减少患者多次手术的痛苦。

  医生集团的医生在燕达医院执业,不是通常所说的“飞刀”。2015年,医生集团创始之初即与河北燕达医院合作,并于2016年开展“1+N”合作模式,即由集团内大型三甲医院医生全职到合作医院负责心脏科室日常诊疗,多名集团内专家全力支持。来自陆军总医院的主任医师谭琛自2016年3月开始全职入驻燕达医院,并领衔一个心脏科病房,在上海新华医院心胸外科教授梅举等多位专家的支持下,开业第一年就完成400多台心脏手术。还有另一种模式“N+1”,即有多名体制内专家集体帮扶同一家医院,“1”指的是合作医疗机构自身的心脏学科带头人。

  “我们不仅从学科发展方面帮扶合作机构,还组建了一支随访护士团队。随访护士主要负责监督患者吃药、提醒定期复查、随访等服务。患者的一般咨询需求可通过询问随访护士得到满足,需要治疗时可通过随访护士找到医生。集团提供一站式、连续性的服务,这与医生‘走穴’完全不同。”范睿说。

  医生集团以公司形式,吸纳技术水平较高的医生有管理、有组织地执业,强强联合

  除了燕达医院,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还和5家医院合作,集团专家以“N”的优势在合作医院出诊或做技术帮扶,共建心脏学科。

  2015年5月,刘兴鹏等来自北京6家三甲医院的7位一线心脏病学专家,联合创建了哈特瑞姆心律专科医生集团,是国内心脏病领域第一支专科医生集团。2017年更名为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衰、结构性心脏病等多个病种,分别有4个亚专业专家团队及护士团队,为合作医院提供诊疗、技术输出服务。由于专注于心脏病多学科协作,并开展有特色的杂交手术,该集团诊疗量和业务收入连年飙升。

  与哈特瑞姆同年成立的冬雷脑科医生集团,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专家宋冬雷发起,也是专科类的医生集团。该集团对医生的专业技术、学术水平要求非常高,集团专家以及合作专家大部分有海外进修、留学背景,重点开展脑部神经疾病诊疗。冬雷脑科医生集团的发起人以及专家大多是离开体制的全职医生。与医院合作时,集团全职医生需要与医院签订劳动合同,注册该合作医院为执业地点;如果是体制内身份,则进行多点执业备案即可。

  记者发现,这些医生集团均以公司形式,吸纳技术水平较高的医生有管理、有组织地执业。他们以技术优势强强联合,在市场上获取技术价值回报。

  2016年6月,深圳博德嘉联医生集团门诊部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正式获批。该医生集团近300名签约专家可在门诊部落地开展疾病诊断与治疗,临床学科覆盖26个专业,包括肠胃肠外科、肝胆外科、先天性心脏病、哮喘与慢阻肺等多项诊疗服务。

  川派医生集团是专注于疼痛医学领域的专科医生集团,目前购置了一家二级规模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并将其命名为“川派医方馆”。

  也有一类医生集团,属于管理服务型,类似于医生经纪人,如大家医联、中钰医生集团等。这类医生集团定位为医生的经纪人公司,主要负责提供与医生执业相关的管理服务,如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帮助医生选择签约医院、集中谈判、风险应对等。

  在管理服务型医生集团中,还包括一些互联网医生集团如杏香园等。这类医生集团主要依托于互联网平台,成为医生多元化行医的专业助手和医生多点执业平台,并依托互联网实现医患线下线上精准匹配。一方面为医生团队提供咨询、品牌传播、客户开发、服务运营、支付体系、法律风险控制等服务,另一方面作为医生和患者的信息发布整合平台,充当中介作用。

  医生不是公立医院的附属资源,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资源

  大部分医生集团创始人已是大牌医生,为何还要创办医生集团?华医心诚医生集团联合创始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说,医生集团是适应社会体系转变的一种组织形式,更紧密、更高效,便于医生更好地维护公众健康。“医生只属于医院的情况一定会改变,医生应该是自由执业者。”他说,医生从医院走出去,组成医生集团合伙、签约、雇佣执业,在不少发达国家已是普遍现象,而在我国刚刚起步。

  霍勇做了35年心血管医生,在行医过程中,他发现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越来越成熟,但冠心病的死亡率也在持续上升。所以,仅靠介入治疗本身是不够的,必须从整体考虑,更多关注一级、二级、三级甚至零级预防。“通过医生集团组织形式,推动更多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加入,建立心血管治疗行业标准、规范流程。”他认为,县域医院对心血管治疗的需求最迫切,由于区域人口较稳定,可很好实践心血管三级预防理念,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

  更好地依靠技术获得阳光收入,是大部分医生集团创建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创立大家医联,目的是建立多点执业的互助平台。我还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医生,也要出门诊、做手术,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把平台做大,帮助医生用自己的技术救治更多的人尤其是基层群众,让他们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大家医联创始人孙宏涛说,大家医联的利润很薄,但医生外出做一次手术,收入非常可观,大大提高了收入水平。

  大家医联是我国首个体制内医生集团,有专家评价它不仅开创了体制内医生创业的先河,而且为深化医改推开一扇跨越体制的大门。孙宏涛说,中国医生的个人品牌没建立起来,在体制外完全自由执业还有难度,最佳创业模式是在体制内多点执业。

  如今,体制内外的医生集团越来越多,主导者有医生,也有资本方,还有药企等。经过多方调研,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苗艳青粗略统计,全国榜上有名的医生集团数量已达160家,还有少数医生集团刚成立不为业界所知。

  苗艳青认为,越来越宽松的政策为医生集团的出现营造了良好环境。从2009年到2017年,我国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和鼓励医务人员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合理流动,并逐步实现“一次注册、区域有效”的目标。特别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积极探索医师自由执业、医师个体与医疗机构签约服务或组建医生集团”等。

  “目前,较为单一的医疗服务供给方式难以满足人们多元化需求。医生集团从医疗平台、医生执业模式、民众就医选择、医疗保险等多方面,促进医疗服务由一元化的供给方式向满足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转变,为构建多元化的医疗服务供给探索了新业态。”苗艳青说。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认为,多年来,医生问题一直是医改瓶颈。医生集团触及分级诊疗、医生就业待遇等一系列制度问题,很可能成为医改的突破口,应予以支持、爱护。“医生不是公立医院的附属资源,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资源,应好好利用。”


  《 人民日报 》( 2018年02月23日 20 版)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