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坏狐狸的故事》票房不佳 解析欧美动画风格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12-07
进口动画电影《大坏狐狸的故事》内地影市票房不佳,新京报解析欧美动画风格差异

  进口动画电影《大坏狐狸的故事》内地影市票房不佳,新京报解析欧美动画风格差异

  欧式动画手绘“童心”,清新“洗眼”

  《大坏狐狸的故事》 71分

  观影地点:百老汇影城国瑞城店

  观影人数:15人

  近年来,欧洲动画电影的票房屡次在中国影市遇冷,像极了欧洲的大餐,高贵精致却不是大众的消费品。例如2016年在内地上映的《海洋之歌》(票房1550万),完全不能与创造十亿级票房的好莱坞动画《疯狂动物城》、《寻梦环游记》相比。影市数据反映了欧洲动画相较于北美动画依旧小众,依然很难跟面对的内地受众群体产生共鸣。如今口碑极高的《大坏狐狸的故事》上映,该片烂番茄新鲜度100%,豆瓣评分8.2分,曾获得法国恺撒电影奖最佳动画片,但至截稿前,本片勉强收割1200万票房,再次延续了欧洲动画不温不火的票房之路,尽管票房不尽如人意,但这部2D手绘动画背后依旧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故事。

  结构

  三段式受传统默片影响

  《大坏狐狸的故事》由法国教父级动画制片人迪迪埃·布伦纳操刀,本杰明·雷内、帕特里克·英伯特联合执导,这个曾经打造过奥斯卡提名动画《艾特熊与赛娜鼠》的黄金团队用清新的笔调和欢快的画风围绕着一个叫花谷的农场,描绘了三个简单有趣的故事。第一个故事讲述了一头责任感爆棚的猪,为护送人类婴儿回家,和笨鸭、蠢兔两个“猪队友”踏上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回家之旅;第二个故事与影片同名,讲述一直想吃鸡的狐狸被迫当了“鸡妈妈”,被抓的小鸡却一心想做“嗜血坏狐狸”;最后一个故事则讲述了笨鸭和蠢兔“误杀”了圣诞老人,不得不扛起拯救节日的重任。

  采用“三段”式形式是照搬了上世纪二十年代默片喜剧的特点,三个故事中插入报幕串联,这也是默片时代的播放方式。戴着帽子的猪,鸭子、好心做坏事的兔子,很多形象和动作设计上都在复制默片时代的喜剧大师巴斯特·基顿和卓别林,导演雷内表示自己的想法很简单,仅是想让所有人,无论孩子或是迷茫的成年人,可以被这些性格各异的动物角色逗乐。

  手绘

  二维动画返璞归真反差萌

  可以说,《大坏狐狸的故事》在影市的出现,给长期疲惫于3D动画电影视觉的观众一剂洗眼良药。在很多人眼里,法国动画的制作人就像老派的手艺人,用最简单的线条、最平常的水彩风格传递童真与寓意。从画面看上去影片角色的线条并不复杂,但将绘画改编为动画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布伦纳表示,他们几人都是手绘二维动画的狂热者,“我认为在用三两笔画给人物带来生命的事实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些深刻的温暖和人性,我们也重回了这种艺术表达形式的本质。”

  《大坏狐狸的故事》共耗资250万英镑,大部分只采用了手工制作方法,当然,电影也有运用电脑特效的地方,但后者只是对手绘的点缀,更多是为了达到连贯的手绘风,让写实中也有写意。影片在角色设置上充分运用“反差萌”,例如传统童话中一直处于弱势的母鸡成了战斗力最强的物种,送子鹳消极怠工,看门狗懒惰无为,刚出生的小鸡以为自己是狐狸,明明是只大坏狐狸却成了超级暖心的奶爸……这些反差萌在片中无处不在,肢体动作制造幽默和以俏皮台词制造幽默上均达到了不俗水准,打破了传统定义上对动物性格的刻板印象。

  导演谈

  三只鸡宝宝原是小白球

  新京报:《大坏狐狸的故事》是由您的漫画改编而成的电影,搬上银幕,是怎么让这些角色鲜活起来的呢?你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本杰明·雷内:确实,这是一部我创作很久的漫画,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手里就握着画笔,我常给家人画一些小角色。童年时期,我沉浸在《拉封丹寓言》和马塞尔·埃梅的《捉猫游戏故事》所带来的欢乐中,在这些拟人化的故事中,动物们根据各自的外貌体现出了人类的性格。在我的故事里也是如此,我们能感受到那只小猪将成为一个快乐而宽厚的人,那只鸭子是一个爱发牢骚的人,兔子是一个异想天开又有些不负责任的人。我喜欢以有趣的和可理解的方式来看待人类的问题。

  新京报:电影剧本和漫画故事最大的不同是?你们在电影中创造了哪些新元素?

  本杰明·雷内:从我着手考虑电影剧本时就意识到改编自己的漫画是件困难的事,因为我们易于缺乏客观性。借助于一个外在视角以及另一位编剧的鉴赏,事情反而能有更大的进展,例如我们认为漫画里的笑话在动画里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事实并非如此。在固定的图纸中运作良好并不意味着在动画中也会起作用。

  新京报:所以你对电影中的对白进行了重新的加工?

  本杰明·雷内:因为漫画实在有些啰唆,当我想要保留一些笑话时,这些内容在漫画格子里能被快速阅读,但嵌在动画片段里、并由喜剧演员讲述,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甚至可能造成电影的结构失衡。例如漫画里三只鸡宝宝是没有个性的小白球,但电影里就被赋予了声音和不同的个性,渐渐转化为有了剧情。

  冷知识

  欧洲动画 VS 北美动画

  就欧洲动画的发展势头来说,现在每年的长片制作量都在递增,一年差不多会有30到40部作品面世,此外还有不少电视制作的动画系列片。

  相对北美动画而言,欧洲动画基本很难有像迪士尼一样称霸票房的作品,它们大多预算比较低,不用担心风险也不用特意去迎合观众。虽然小众,因为对独特风格化的保持,依旧产生了不少佳作。据动画学者分析共性来说,欧洲动画和北美动画存在着很多差别,主要体现在三个关键性的区别。

  1 欧洲动画制作宣发不保密

  不同于北美动画对影片概念全方位地保护。欧洲动画在宣传发行上最特别的是它的开放性,欧洲电影制作者会直接与观众分享他们对作品的想法和理念,动画一经制作完成就会直接在线发布他们的制作理念和预告。虽说预告以及物料的公布,很有可能给发布者带来抄袭或是模仿的困扰,但欧洲的很多动画创作者并不认为这是个威胁,因为这些动画往往存在着导演强烈的个人风格,也很难被他人模仿。

  2 灵感多来自于生活而非虚构

  不同于北美流行的想象型科幻动画,欧洲大部分动画都基于现实生活,无论是两年前上映的《海洋之歌》,或是受到奥斯卡青睐的《疯狂约会美丽都》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或者是民间传说,大量动画都基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改编,更注重动画能够符合当时的市场和受众,以现实生活的风格来占领市场和地位,但同时也希望能够突破传统的禁锢和壁垒,以此加大创新。

  3 成本预算低,注重风格化

  有数据统计,很多欧洲动画的制作费并不高昂,一般花费只有3万到15万欧元,相较之下,北美大型动画工作室的预算则是60万到200万美元,因此后者会有很大的压力去赢得票房,在风格上也就会选择比较保守的题材和观众熟悉的画风,来赢得大众最高的接受度。但欧洲的动画则以风格的独立性与多样化著称,例如多种画风和质感手绘动画的盛行,欧洲的动画绝不会只采用一种技术去制作。

  撰文/周慧晓婉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